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形式非常严峻,我们国家也提出许多改进措施,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现状或者土壤污染的危害或者我国对土壤污染制定的法律法规有什么看法或见解?
师叶冰:土壤污染防治是防止土壤遭受污染和对已污染土壤进行改良、治理的活动。土壤保护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对各种污染源排放进行浓度和总量控制;对农业用水进行经常性监测、监督,使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慎重使用下水污泥、河泥、塘泥;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必须进行净化处理;推广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以及整治矿山防止矿毒污染等。
土壤污染带来了及其严重的后果。
第一,土壤污染使本来就紧张的耕地资源更加短缺。
第二,土壤污染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第三,土壤污染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第四,土壤污染也是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第五,土壤污染中的污染物具有迁移性和滞留性,有可能继续造成新的土地污染。
第六、土壤污染严重危及后代子孙的利益,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何全懿:土壤污染的主要解决措施:
种植植物:据研究,很多污染土壤的物质都能够被一些生物材料降解。在被污染的土壤上种植一些特殊的植物,将其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吸收出来,再把这些植物处理掉。
增加有机肥料:一些有机肥料能够把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吸附出来,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
减少使用:政府可以开展系列活动,让人们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同时不乱丢弃旧电池等对土壤有害的东西。
除去污染土壤:把小面积受污染的土壤完全挖出,然后再将新的土壤填补到该处。
其余还有土壤微生物降解等措施。
通常较为普遍和有效的措施是植物法和尽量减少有害物对土壤的投放。
王吉成: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农作物的污染、减产。对于各种土壤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 1000 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 1200 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 200 亿元。
2.土壤污染导致生物品质不断下降 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
土壤污染除影响食物的卫生品质外,也明显地影响到农作物的其他品质。有些地区污灌已经使得蔬菜的味道变差,易烂,甚至出现难闻的异味;农产品的储藏品质和加工品质也不能满足深加工的要求。
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作)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
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唐旭雯:2017年以来,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工作在持续推进,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标准。自2016年“土十条”颁布,到去年年底《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治理》出台,再到2017年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我国土壤污染防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其中,国家出台的标准有3个。在此基础上,各地纷纷出台地方版防治条例。在国家层面上颁布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地方层面则有《天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湖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西藏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等。这些政策的颁布,修复了部分土壤环境问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土壤环境的现况,我也相信不久之后土壤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好。
陈盼盼: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分析
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以下对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分析。
(1)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2)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
(3)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中国土壤污染已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产品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全国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农田已达3600万公顷,污染物类型包括石油类、多环芳烃、农药、有机氯等;因油田开采造成的严重石油污染土地面积达1万公顷,石油炼化业也使大面积土地受到污染;在沈抚石油污水灌区,表层和底层土壤多环芳烃含量均超过600mg/kg,造成农作物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全国受重金属污染土地达2000万公顷,其中严重污染土地超过70万公顷,其中13万公顷土地因镉含量超标而被迫弃耕。
李瑞婵: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形式非常严峻,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壤隐患非常的突出,土壤的酸化以及有机质下降等问题已经对农业中的农产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让土壤污染修复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让土壤污染能够得到有效的防治,我国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可以切实的推进土壤污染的修复工作。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了闭幕会,会议以171票赞成,全票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该法规定,污染土壤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有关机关和组织可以依照环境保护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本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闭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张桂龙在会上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这部法律就是为了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住得安心、吃得放心的一部法律。
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水污染有很大的不同,一是隐蔽性,大气和水的污染都比较直观,人体感官都可以感受到,但是土壤污染必须通过仪器设备采样检测才可以感知。二是滞后性,土壤里面有污染物,不会很快就显现。国际上的经验,都要经过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三是累积性,长年累月的污染物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起作用。此外,成因也不一样,除了人为的排放之外,大气沉降、土壤本身的背景值比较高,都会使土壤里面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升高。所以急需制定这么一部法律。
张桂龙还提出,“我们国家以前的法律里面,环保法也好,其他的法律也好,对防治土壤污染也提了一些要求,但是这些要求还是比较原则、分散,侧重于预防,土壤里面已经存在的污染怎么治理,还需要规范,所以需要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治理土壤污染。”这部法律的制定意义很重大,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决策部署,二是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体系。三是为我们国家开展土壤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供法治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