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与生态论坛  >  正文

我的环境大局观

2019-09-30 15:51:10


闫博:各位,来讨论我们的生态环境啦!生态环境部一直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工作,你们觉得创建成效如何?两者在定位上有什么区别?形成了哪些“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和模式?
  赵柄琛:2017年和2018年生态环境部先后组织开展并命名了两批共9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2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多层次推进、东中西部有序布局的建设体系,推动各地生态文明思想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打造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实践的鲜活案例和实践样本,有力推进了绿色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有效模式。
  最近,生态环境部配合宣教司组织媒体记者深入创建地区采访,亲身感悟创建地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实实在在成绩。
  闫博:我们注意到,生态环境部近期发布了2017-2018年长江经济带1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结果,指出了这些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布了前十名和后十名名单。大家觉得,生态环境部准备如何应用这些评估结果促进自然保护区监督监管工作?2019年在自然保护区评估方面还将开展哪些工作?
  杜小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切实做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7-2018年,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长江经济带12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部分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仍然不高,落实保护区管理责任还不到位,以及人类活动负面影响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等问题。
  闫博:目前,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正在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这是否意味着要重新划定红线?目前评估工作进展如何?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在涉及红线项目的审批方面有顾虑,有谁知道红线管理总的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廖天骄: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我国在国土空间管控方面的制度创新,是我国在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50年愿景方面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经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总体上,各方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技术方法、方案是认可的。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当时所用数据偏差和现在管控原则更新等原因,红线内存在少量不符合管控要求的生产建设用地,如永久基本农田、人工商品林、合规的矿产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集中连片居民用地,需要用最新的数据和要求进行评估再识别,按“先减法再加法”的原则,对原有红线划定方案予以优化。今年年初,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共同决定部署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强调评估不是重新划定、推倒重来,而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优化完善,且通过评估要确保原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目前,各省正在两部委指导下推进评估工作,评估优化后的红线划定方案将更加符合管控要求。已经完成初评的几个省结果表明,评估不会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产生大的影响,生态保护红线总体格局不会发生变化。
  闫博:大家觉得今年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与去年相比有哪些调整?生态环境部是否担心一些地方会无法达成目标?另外,对于去年秋冬季已经达标的城市,今年目标和措施是否会与没达标城市有所区别?
  钟仕龙: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整体上呈现出稳中向好、持续改善的态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重点区域秋冬季期间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矛盾和突出短板。
  近年来,为了有效应对秋冬季期间的重污染天气,切实改善秋冬季大气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蓝天,呼吸更多清洁空气,我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了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在这几年的实践中,生态环境部积累了应对秋冬季大气污染的有效经验和做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秋冬季,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按照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攻坚行动总体的思路是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聚焦影响秋冬季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立足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优化,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同时强化组织保障,严格监督执法,确保责任落实,有效改善秋冬季空气质量。
 闫博:说得对,今天真是受益匪浅。好的,那今天的讨论就到此结束。


向上
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