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与生态论坛  >  正文

祁连又青

2019-11-01 16:00:53

王静宇:诶诶,你们知道么!曾经,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是对我们的当头棒喝,如同猛击一掌,令人警醒。如今,通过不懈努力,曾经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的场面已经远去;曾经伤痕累累的‘母亲山’,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活力......

秦洪伟:还有哦,从甘肃省卫星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长达800余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祁连山脉横贯河西走廊,为原本干燥的走廊东段带来了充沛的雨水,滋润着这里高耸挺拔的青海云杉。山脉北麓,总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的草原逶迤绵延,涵养出世界第一大军马场——山丹军马场。

龙子腾:照你这么说,祁连山的景色一定很美吧!

魏志雄:而且,祁连顶峰终年不化的雪线还延伸出3000多条冰川,储藏水量近1320亿立方米,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与灌溉了灿烂的敦煌文化的党河奔腾而出,河西走廊的生机从此而来,祁连山的重要生态屏障地位由此奠定。关键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近日到甘肃考察时更是亲赴祁连山,实地查看了这里的生态恢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变化,折射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省的全面贯彻落实。

杜红飞:虽然这样,甘肃在祁连山生态保护上还是走过弯路。2017年7月20日两办通报明确指出: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探矿、采矿活动,造成保护区局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导致下游河段出现减水甚至断流现象……通报是振聋发聩的警钟,甘肃以此为戒,深刻反思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自此有关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破与立的救赎拉开了序幕。

韦林宇:现在能够恢复总归是好的,这件事也让我知道了要想改善我们的环境,得要把人们的思想给转变过来祁连山开发乱象,根子在于甘肃省各级决策者“重发展,轻保护”的观念。破除旧发展观之弊,建设生态文明,是摆在甘肃全省上下的一个重要命题。“教训深刻,刻骨铭心。”甘肃省委书记林铎谈及祁连山整改工作时说过,“我们痛定思痛、汲取教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执行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应有的政治立场、政治站位、政治觉悟贯穿全过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各项整改工作。” 省委、省政府态度坚决,各地市加紧整改步伐。祁连山保护区主要涉及的张掖、武威以及金昌3市,各级领导干部说起祁连山,总会沉思片刻。

王静宇:对,思想转变对应的是责任落实体系、财政投入体系和基层工作体系也加速完善。仅2018年,甘肃省就为改善生态环境投入资金202.6亿元,占全年财政收入比例逐年提升。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确定的七大任务已完成投资30.07亿元,占总投资的74.47%。《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出台,建立健全了覆盖四大领导班子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同时,实行省级环保督察制度,由省人大、政府、政协分管负责人带队,开展覆盖式现场督导检查和暗访。 考核“指挥棒”的转变进一步为绿色旋律在陇原大地的唱响注入了动力。正是因为考核措施逐步升级,生态整改效果让人喜闻乐见。

秦洪伟:但是,即使大家都在极力补救这个曾经犯下的错误,问题依旧存在。冻土剥离、碎石嶙峋、植被稀疏。144宗探、采矿的无序粗放开采给山体烙下了一个个巨大伤疤,42座水电站的层层截流使河西走廊赖以为生的一段段水源逐渐枯竭。矿山关闭退出,是祁连山生态恢复过程中绕不开的必答题,也是需要下大力气破解的难题。

杜红飞:是的,我们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往往会面对各种矛盾,与个人利益有冲突是十分常见的,因此,这也更加考验我们人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舍B708宿舍


向上
向下